中国的图景。尤其是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文库是理论自信的表现。
本丛书将系统整理、出版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学经典著作。从文库作者看,既包括费孝通、林耀华等老一辈社会学家,又包括陆学艺、黄树民、庄孔韶、王铭铭等著名学者。从文库涉及的题材来看,涵盖了婚姻家庭、村落文化、市场转型、城镇化、阶层分化与社会流动、人口问题、乡村治理等各个方面。文库将成为全面、系统展示中国社会学成果的品牌,适合社会学研习者和相关理论工作者,关心当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大众读者阅读。
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 林耀华著
《金翼》1944年英文原始版,社会学经典著作最新译本首次出版,一部堪比《白鹿原》的雄奇家族史诗!
本书是著名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用小说体写作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通过小说中张、黄两家在社会生活与经济变迁中的兴衰沉浮,刻画出了中国南方乡村生活的全景。面对生活中的机遇与挑战,张、黄两家的不同选择,演变出截然不同的家族命运与个人际遇。作者娓娓道来,在叙述张、黄两家生活场景的同时,对地方社会的信仰、习俗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对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调适与制衡进行了分析与评述,为读者更好的解析人物故事内涵、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机制与内在逻辑,提供了社会学领域的最佳读本。
《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 庄孔韶著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翟学伟著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一书根植于中国本土视角,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参照系,对中国人的表与里、心理机制与行动逻辑,及所处的中国社会具体阶段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概念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尤其注重对中国人的行动策略同中国社会结构、文化情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力图从中国人日常而真实、现实而具体的层面上建构起分析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理论框。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项飚著
持续至今的真实“北漂”史。转型中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经济与社会。北京“浙江村”与“浙江村人”三十年生活记录研究。
“浙江村”,20世纪80年代起渐次于北京天安门以南5公里的 南苑地 区汇聚成形。30年来,其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特殊面貌、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演变,已成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权力与政策的鲜活样本。
作者借同乡之便,于90年代中期6年时间里对“浙江村”进行实地调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细致呈现了“浙江村”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对于“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浙江村人”作为“外来人口”在北京的生活、生产经营、乡情民愿、与流入地及户籍所在地管理部门的互动等等,均加以极近距离的分析记录。
《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吴毅著
基层迎检、开发纷争、征收税费、产业调整、征地“种房”、维权争利……“喧嚣”一词,释尽乡镇日常政治种种人事与结构交织碰撞的众声嘈杂。本书以后现代叙事策略,围绕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乡村权力场域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深度阐释了21世纪初中国中部地区某乡镇“乡域政治”的运作实践与支配逻辑。
本书出版十年来,获得学术界内外的广泛好评,被权威专家和普通读者誉为数十年来少见的以“抵近现场”“深度描写”的方式、以“比小说还精彩”的叙述来“复杂化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作品。重读此书,不难发现,虽然它研究的是十多年前的乡镇,但是,对于“故事”背后种种复杂因素的颇有见地的理论探讨,让它在今天仍然极具启示。
《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 张乐天著
《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 黄树民著
《美好社会与美美与共:费孝通对现时代的思考》 费孝通著
本书从乡村与城镇发展、民族与社会发展、全球化与文化自觉、学术反思与展望四个方面,分别收录了费孝通先生第二次学术生命中形成的代表性作品,汇成文集,既是立此存照、缅怀学界的先行者,也是梳理学脉,便于后学者续写新的“篇章”。
《家与中国结构》 麻国庆著
《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 王跃生著
本书依不同时段,将冀南农村地区在不同土地所有制下的婚姻、生育、家庭、生存条件等状态和变动揭示出来,进而认识社会变革、制度变迁等如何影响农民生活。整体来看,它反映的是农耕社会为主及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行为和农村面貌。
王跃生将历史与现实问题相结合,采用人口学与历史学互动的研究视域,在长时段的时间跨度上,结合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学一手资料,功莫大焉。在社会学范畴之外,社会变革对社会组织、家庭结构、伦理道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也可由本书窥见一斑,这对我们理解20世纪中国社会史,乃至中国革命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 李路路著
单位”在中国社会中一度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名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一书依据问卷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城镇社会中的“单位”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单位组织”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工作组织的诸多方面,探讨了在中国的单位组织内,资源是怎样形成和分配,权力在资源的形成和分配过程中怎样产生,资源和权力怎样制约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以及在单位组织中人们的服从行为又怎样与资源、权力相交换。
《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 贺雪峰著
本书共分三编:上篇为基本概念,包括《论村庄社会关联》等;中篇为分析方法,包括《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等;下篇为实证研究,包括《村级治理的村庄基础》等。在这密密联结成网的21篇文章中,作者探讨了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问题,通过大量实地调查,试图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的真实图景以及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站在中国农村本位的立场来观察和理解农村,从乡村治理社会基础的角度来理解农村及农村政策和制度,从而为乡村治理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陆学艺文萃》 陆学艺著
本书收录陆学艺先生的二十四篇文章,分为“‘三农’问题”“社会结构问题”“社会建设问题”三个篇章。
上篇主要论述陆学艺先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缘起,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以及“三农”问题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中篇主要由陆学艺先生早期研究中国阶级阶层问题的文章组成,回答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是如何由“两个阶级,一个阶层”转变为十大阶层的。下篇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角度出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社会建设,重点是加强社会建设,核心是调整社会结构,目标是建设社会现代化。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 徐勇著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兴起和国家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农村出现了村民自治这一基层民主治理形式。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方式,依法自主管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本村公共事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其发展与推广过程中,有其艰巨性与复杂性。在中国乡村推行三十年后,当下,村民自治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村民自治研究正伴随实践进行范式转换,由价值—制度范式向形式—条件范式转换。
《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 李培林著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非常独特的社会现象,从一个窗口透视了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坎坷、神奇和多样性。一个由血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深层社会网络联结而成的村落乡土社会,其终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必然伴随着产权的变动、社会网络的重组以及利益和价值的冲突。村落的终结是社会巨变的缩影,对于整个中国来说,这种巨变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本书的写作以2003年在广州城中村的调查为基础,梳理城中村变迁与改造的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城中村改造的制度建设路径,力图使城中村去“污名”化并成功转型为现代城市社区,参与塑造城市的未来。
《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 王铭铭著
本书以“社区史的视野”阐述的溪村陈氏家族故事,及其所承载的“地方性知识”,有助于复原中国这个“复杂社会”的面貌,理解传统与变迁之间的关系,具有启发意义。
《组织社会学与决策分析》 李友梅著
本书以框架概要的表述方式,归纳法国组织决策分析学派的基本理论思路和推论方式,将其整体面貌呈现于读者面前,希望读者从中可以看到组织社会学的一个学术领域得以深入开垦的重要方法,以及它对当代中国社会与组织转型研究带来的重要启发。
《民族与社会发展》 马戎著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 李强著
《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 周晓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