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追风筝的人》更流畅,比《灿烂千阳》更精巧。终此一生,我们一直在寻找最初失去的那个人
内容简介
一个家庭几代人,因贫穷和战争铸成的六十年悲欢离合。
他们如何去爱,如何被伤害,如何相互背叛与彼此牺牲。
1952年,阿富汗,贫穷的村庄沙德巴格。10岁的男孩阿卜杜拉和3岁的妹妹帕丽经历了一场可能永生难以挽回的骨肉分离。他们的妈妈在生帕丽的时候死于大出血,父亲萨布尔是个卖苦力的老实人,勉强支撑着艰难度日。他无力拉扯两个年幼的孩子,又给孩子们娶了个继母帕尔瓦娜。帕尔瓦娜的哥哥纳比在喀布尔一户富裕人家里做厨子兼司机,女主人妮拉一直无法生育。纳比舅舅居间牵线,帕丽被卖给了妮拉,开始了新生活。
一连串的变故之后,便是一场接一场的战争。苏联人来了,战争爆发了;苏联人走了,军阀们来了;军阀们走了,塔利班来了;塔利班走了,美国人来了。国破家亡,故事的主人公被迫流散,此后的故事将续写于喀布尔、加利福尼亚的圣何塞和法国的巴黎。
作者简介
媒体推荐
- 《群山回唱》是胡赛尼极具说服力、在感情上扣人心弦的小说。比《追风筝的人》更流畅、更有野心,叙事上比《灿烂千阳》更精巧。
——《纽约时报》 - 《群山回唱》抓住了他早期小说中许多相同的主题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往事对现实的纠缠,并以同样的兴味描绘出两个世界之间的中间地带,一个是异彩纷呈的寓言的世界,另一个是更模糊,也更为阴暗的现世。胡赛尼先生成功地将书中人物的生活融人了一部感上至盗的合唱曲中,这既是群山回唱_画板 1jpg他对人物内心生活有深刻了解的证明,同时也是他作为一个老派小说家之实力的确证。
——《纽约时报》角谷美智子 - 追风筝的人》作者的新书是一部关于牺牲、背叛和亲情力量的传奇。这部小说比《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更壮阔,它跨越了三代人,将流亡者和救援人员、父母和子女、医生和毒枭的故事相互交织。胡赛尼展示出,人对自己本该守护的东西,会何其轻易地加以恶待和抛弃。但他后来成功彰显了家庭的力量和亲情的永恒。
——《人物》杂志
书摘
太阳眼看就要落山了。阿卜杜拉还能分辨出老磨坊,它光秃秃的,灰灰的,在村里一堵堵泥墙的映衬下,隐约可见。只要从山上吹来凛冽的狂风,房梁便会发出吱吱嘎嘎的呻吟。夏天的时候,多半是青鹭在磨坊安家,现在冬天一来,青鹭便飞走了,换了乌鸦进驻。每天早晨,阿卜杜拉都会在它们的大声抱怨和嘶哑的聒噪中醒来。
他看到了什么东西,躺在右边的地上。他走过去,蹲下。
一片羽毛。小小的。黄色的。
他摘掉一只手套,拾起这片羽毛。
今晚有个聚会,他和父亲,还有他同父异母的小弟弟伊克巴尔要去参加。巴依吐拉刚生了男孩。有卖艺的穆特里卜要来给男人们唱歌,还有人打手鼓。晚会上有茶,有热乎乎的、新出炉的烤馕,有土豆汤。
之后,谢基卜毛拉要把手指蘸到糖水碗里,再让婴儿吸他指头。他会拿出亮闪闪的黑石头,双面剃刀,掀起婴儿肚子上的盖布。寻常的仪式。沙德巴格的生活总要继续。
阿卜杜拉把手里这片羽毛翻过来。
不许哭鼻子。父亲说过,不许哭。我受不了。
真没人哭过。村里没有一个人问起过帕丽,甚至没人提起过她的名字。阿卜杜拉觉得吃惊,她竟然从大家的生活中消失得如此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