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现代文学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的实事求是而又独具特色的描述。在描述中,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性的发展作为文学演变的基本线索;吸收西方形式美学的成果,把内容赖以呈现的文学形式(包括作品的语言、 风格、体裁、叙事方式、由各种艺术手法所构成的相关特色等)作为考察的重点,并进行相应的艺术分析;严格遵照实证研究的原则,伴随必要而审慎的考证,通过对一系列作品的新的解读和若干长期被忽视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重新发现,以探寻和抉发中国古代文学本身的演化和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学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是加快了它的出现而非导致了中国文学航向的改变。此书虽然充分吸收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的优点,但却已是一部新的著作。
作者简介
原文摘录
汉宫遗事剪灯论,共指青衫认泪痕。今夕惊沙满蓬鬓,始知永巷是君恩。(《霞老累夕置酒,彩生先别,口占十绝句记事,兼订西山看梅之约》之六)【《有学集》卷七、上古本页344】 金尊檀板落花天,乐府新翻红豆篇。取次江南好风景,莫教肠断李龟年。(《遵王、敕先共赋胎仙阁看红豆花诗,吟叹之余,走笔属和八首》之六)【《有学集》卷十一、上古本页539】 舞榭歌台罗绮丛,都无人迹有春风。踏青无限伤心事,并入南朝落照中。(《丙申春就医秦淮,寓丁家水阁浃两月,临行作绝句三十首,留别留题,不复论次》之三)【《有学集》卷六、上古本页281】 并评论说牧斋诗实在不好。第一首不过宣扬比起作满洲人的奴隶来说、“‘做自己人的奴隶’的好处”(鲁迅语)。第二首的前三句写欢乐气氛之后、第四句忽然转到亡国之感、不过是牧斋觉得没有第四句的话就违背了自己”约之以礼“的文学理论、所以故作掩饰。书中进而论及牧斋晚年参与反清只是政治投机云云。并说上引的第三首已经是“牧斋集中较好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