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中国史学家钱穆所撰写的一本中国政治制度史著作,初稿成于1952年,改于1955年。钱穆认为,辛亥革命前后,由于革命宣传之需要,一些人士把秦代以降的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一笔抹杀,对中国传统文化之误解甚深;政治制度自根自生,须与人、事相配合;中国历代政治既不封建,亦不专制,更不黑暗。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年),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相关评价
- 一部“国民”的历史 —— 重庆大学,刘光洁
- 对历史的一种温情和敬意 —— 凤凰网
摘录
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辛亥革命前后,人人言变法,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转变。 首先,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离开人事单来看制度,则制度只是一条条的条文,似乎枯燥乏味,无可讲。而且已经明日黄花,也不必讲。
我们不要说中国民族衰老了,它的文化不行了,那些空洞话。我们要分析那时的具体事说,换言之,我们要找出历史材料,来说明当时究竟失败在那里。”这句话当可共勉,无论学什么还是干什么,对人还是对事。钱穆做到了,偏激是因为爱国心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