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人无法两次踏上同一片河水,因为江河日下,
但当代人却可以两次踏上同一座江城,因为何伟(作者中文名)。
一个小城的故事,
一部中国人都未能体察的底层心态史,
在中国,一切坚固的都将灰飞湮没。
继《寻路中国》、《甲骨文》之后,
《消失中的江城》重新浮现。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斯(Heraclitus)说:「人无法两次踏上同一片河水」,因为江河日下,水会流动,当下的时光也会消逝。但当代人却可以两次踏上同一座江城,因为何伟曾在扬子江上生活,费时两年书写四川涪陵。在幽缓的时光流程中,在变动剧烈的城乡景观内外,何伟依江而居,感受与学生和涪陵人相处的日常点滴,书写出一部连中国人自己都未能体察的心态史和底层故事。
1996年夏天,27岁的何伟抵达中国长江边上的一个小城:涪陵,以和平工作团(Peace Corps)的身分在当地的学院教两年的书。自1949年以来,当地人就未曾有过美国人在此生活的明确记忆,纵使何伟的姓名极为常见,但他仍是这座四川江城数一数二的外来陌生人。原以为这将是一个平静的两年,何伟却发现他闯入了一个与他的文化和个性全然不同的社会之中。
「这趟航程就像一个梦,梦里尽是安静的河流、满是迷迷糊糊入睡的乘客的舱房,以及从幽暗的长江升起的城市灯光。而涪陵就像一个暂时打断这场梦的地方。」——
内容简介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文摘
如果某位女子跟已婚男人有了风流韵事,人们会说那个女子“偷人”,或者“偷汉子”。但没有“偷女人”这个说法。如果单身男子跟已婚女人有染,人们会说这个女子“水性杨花”。同样,这个词语不会用来指称男人。因此,就连语言都在捍卫男人,使他们的率性而为不受任何指责。中文在其他很多方面更是显示出性别歧视。你如果想把某个女人臭骂一顿,可以骂她是“臭三八”,因为三月八号是国际妇女节。 […]总体上说,中国百分之六十六的农村劳动力由女性构成。社会学家认为,这种失衡现象正式女性自杀率高居不下——其中又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原因之一。农村的自杀现象很少因为贫困而引起,事实上,大多还发生在那些相对较为富裕和读书较多的农民身上。亚当的学生简奈尔就是这股潮流的经典案例:她不算穷,受教育机会远甚于其他农村女孩儿。但简奈尔的职业道路极有可能是回到家相当教书匠,对她这样聪明的人来说,这样的职业前景显得非常令人沮丧。我觉得,她对自己的潜力心知肚明,对自己暗淡的前景同样心知肚明:回到乡下当教书匠、早早地嫁人、生儿育女。到头来,她要么承受不了,要么全都承受。 […]跟中国人生活的诸多方面一样,女性的独立问题已经走到了转折点,但这个过程似乎尤其艰难。 由于受传统的集体思想的影响,每一件事情都变得更为复杂起来。我在涪陵生活的时间越长,也就越惊诧于他们对于个体的看法——在我看来,我在西方社会所见和四川所见之间最大的差异正在与此。对涪陵的人们而言,自我意识大多是外来的,你对自我的认识取决于别人对你的认识。儒学的目的跟这个不谋而合,它严格地根据她与身边每一个人的关系来定位她的角色:她是这个人的女儿、那个人的妻子,同时又是另一个人的母亲,每一个角色都有具体的责任义务。这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相当有用,但这样的和谐一旦打破,她就丧失了自我身份认同,因而很难再把那些东西聚合起来。 […]集体思维有可能是一种恶性循环——你个人…
作者简介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
海斯勒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等殊荣。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