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VIP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

作者
黄仁宇
出版社
中华书局
格式
epub
语言
中文
《万历十五年》从“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选取了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作为考察切入点,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大历史观,即宏观的、系统的历史,也即“从技术的角度看待历史”。
万历十五年》(英语: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最出名、也是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原意为黄仁宇授课时的辅助教科书。

内容简介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572-1620年),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内阁首辅张居正去世,明神宗开始亲政,他贪财征税,沉湎于酒色之中(一说是染上鸦片烟瘾),又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馀年,国本之争使他以不上朝及怠政作为与大臣的对抗。

万历十四年(1586年)后,神宗开始连续不上朝,期间长达三十年,史称万历怠政。万历中期后虽然不上朝,但是也没有宦官、外戚干政,也没有严嵩这样的奸臣,朝内党争也有所控制,万历朝鲜之役、女真入侵辽东和梃击案,神宗都有反应及参与,表示他还有看奏章,并透过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

一般史家认为的明朝灭亡之起点,如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万历二十年(1592年)起长达六年的援朝鲜之战,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间的“妖书案”,接下来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起的“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等。与这些年份相比,万历十五年(1587年)虽然有海瑞、戚继光的去世,但终究只是无足轻重的一年,也即如其英文版的书名:无关紧要的1587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但黄仁宇提出与其他史学者不同的看法,指出此一年似是天下盛平,无重大动荡,实际上可能却是明朝发展至尽头而步向灭亡的一年。黄仁宇引用典籍,特别是《神宗实录》,就此年中发生的立储之争和一连串使万历帝感到大为不快的问题作分析,研究发生在万历帝身上的变化。黄仁宇指出,虽然最后万历帝在种种问题上妥协,但他由此怠政三十三年,可能是他对抗无效之后,对文官集团的一种报复方式。由此可以理解,明朝的皇帝表面上是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但终归也要受到传统文化和文官集团的掣肘。

另外书中还提到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也是受到传统文化的掣肘,而得不到有意义的发展。对海瑞,黄仁宇形容“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对戚继光,黄仁宇评“戚继光的求实精神,表现于使革新不与传统距离过远。”;而对李贽,黄仁宇也评说李贽不过是反映明朝在儒家伦理文化趋于僵化下,思想界的苦闷和困局。

初稿中原亦打算介绍王世懋,但因与其他人物不合而作罢。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作者简介

黄仁宇 (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评分及评论

暂无评分

来评个分数吧

  • 5分
    0
  • 4分
    0
  • 3分
    0
  • 2分
    0
  • 1分
    0
万历十五年
免费资源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