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世界文学史》是在作者发行多年的教材《世界文学史》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自90年代以来,多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在欧美以外,逐渐改变了世界文学以欧美为中心的版图,鉴于此,很多高校和普通读者逐渐把眼光从欧美扩充至南美、中东、非洲、远东等整个世界,高校中的相关课程设计也在逐渐调整,但一直没有一个满意的教材可供选择。与目前市场上的同类教材都是多人合编不同,本书是一人所著,个中观点和行文较统一生动。本次修订,作者会在重点欧美以外,还注重以诺奖得主为点,考察不同地域的文学圈,从而呈现层次分明的世界文学景观。
作者简介
原文摘录
实际上,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学如同历史一样,向来是互相交织、互相贯通的。我们不妨将世界文学史看作是由一双看不见的手指挥的交响乐。在这场雄浑的交响乐演奏的过程中,有些时候某些乐器或声部特别响亮,占据了主导地位,另外一些声部则处在伴奏的低音区;而过些时候,情况则反了过来。大体说来,在古代和中古,奠基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东方文学扮演了演奏主旋律的角色,而到了近代,率先进入工业文明的西方则以其铜管乐般的响亮声部盖倒了别的乐器。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多元文化价值观的互相交融,世界文学更像一个大型的爵士乐队,各个声部、各种乐器各领风骚,尽情演奏,“众声喧哗”已经成为听众和演奏者的一致共识和自觉追求。那双看不见的手似乎悄悄地退出了指挥席。
要想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似乎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自己积极主动地完成传统社会和文学表述模式的现代性转型,要么借助西方强势语言说出本土的感觉、情绪和理想。近代亚洲的两个主要国家——日本和印度分别走了这两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