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经好奇,一群在台伯河岸放羊的小部落如何变成一个世界霸主,塑造了斗兽场、水渠,还有——呃,意大利面(大概吧),那凯瑟琳·洛马斯的《罗马的崛起》就是你的不二之选。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台时光机、八卦专栏和哲学辩论的混合体。但别担心,阅读起来比听起来要轻松许多。可以把它看作一部让你脑袋熬夜追剧的知识大片。
洛马斯在书中以大师级的叙述方式,奉上了一道历史见解的盛宴,同时佐以大量趣闻轶事和考古细节,让即使最顽固的历史“恐惧症患者”也会心甘情愿地点头称赞。但这本书真正的亮点,是它巧妙地揭示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微妙之处,仿佛一面无意中反射出现代世界的镜子。
罗马:历史上最大的“卷王”
罗马的崛起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壮举,靠着野心、韧性,以及从邻居那里“借鉴”想法的超强技能,逐步实现。从伊特鲁里亚人那里学来了城市规划,从希腊人那里吸取了神话、哲学和建筑灵感,而迦太基人嘛……教会了罗马如何记仇。洛马斯用既幽默又清晰的笔触描绘了这些影响,像一位深知读者喜好、懂得用幽默点缀事实的历史学家。
她的写作揭示了罗马生活的细节。这并不是一开始就拥有大理石建筑的文明。早期的罗马人充满了斗志,务实且迷信。他们住在泥屋里,狂热地崇拜地方神灵,建立了一套既民主又贵族化的政治体系——充满混乱。在这个意义上,罗马的故事显得尤为亲切,就像一个总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文明。
东西相遇:跨越时空的对话
《罗马的崛起》最出彩的地方之一,是它无意间让读者可以将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而不是单纯地进行对比,而是揭示了不同文明对同样大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
比如说治理。古罗马在完善共和国(后来是帝国)时,古代中国正在探索以王朝为中心的治理模式。罗马的元老院以其政治戏剧和暗中较量而著称,这与儒家提倡的和谐等级制度看起来天差地别。但两者的目标却相同: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维持秩序。洛马斯虽然没有明确讨论这些对比,但她的描述让人不禁去联想。
再看文化借鉴。罗马从希腊神话和艺术中毫不掩饰地“抄作业”,这或许会让某些历史学者皱眉,但这种做法与东方文化中对佛教的本地化或儒家思想的传播如出一辙。罗马是文化上的“喜鹊”,取其精华,化为己用。这不正是全球化的雏形吗?
甚至罗马著名的道路和水渠——帝国的动脉——在东方也有对应,比如中国的运河和长城。两种文明都理解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但罗马的目标是连接与征服,而中国的目标是防御与定义。
通往罗马广场的搞笑小插曲
洛马斯书中的另一大乐趣,是她用幽默的语调让古代历史鲜活起来。她不避讳指出罗马文化中的荒诞之处。比如,罗马人迷恋占卜,通过观察鸟的飞行或者内脏来解读神意,这些在她的笔下既神圣又荒谬。
书中还涉及了罗马历史上那些大人物的故事,而这些人物在她的描述下并没有被神化。罗马建城者罗慕路斯(Romulus),看起来更像是那种偷了你点子还会消失的“损友”。而元老院呢?被她描写成一个充满野心和小斗争的政治“茶话会”。是不是很熟悉?让人欣慰的是,即使在公元前509年,人们也要面对“办公室政治”。
现代社会的启示
作为一个现代读者,我忍不住将罗马的崛起与当代全球文化进行对比。罗马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它善于适应。它拥抱多样性,无所不用其极地借鉴,并且不断进化。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这都为我们如何共建未来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洛马斯还让我们思考伟大背后的代价。罗马的成功是建立在奴隶、士兵和被征服民族的基础上的。它的财富和文化都不是无代价的。这与我们现代“帝国”的隐藏成本是否有些相似?无论是经济的、文化的,还是技术的,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深思。
谁应该读这本书?
如果你是一个历史迷,这本书就像你最喜欢的教授送上的温暖拥抱。即使你不是,它也会用其通俗易懂的文风和迷人的内容征服你。对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会喜欢它如何微妙地桥接古代与现代、东西方。而如果你只想在晚餐派对上显得更聪明一些,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读这本书,如果你:
- 喜欢了解历史,但又不想感觉像是在考试复习。
- 欣赏既学术又幽默的写作风格,兼顾细节和趣味。
- 想弄明白罗马为何重要——以及它为什么至今仍有影响。
跳过这本书,如果你:
- 对拉丁名字过敏。
- 觉得古代历史只是学术圈的事情(不过这本书可能会改变你的想法)。
总之,这篇评论不仅是对这本书的致敬,也是对罗马持久意义的证明。像它的帝国一样,这本书能打动所有人,别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