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私市股权投资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但很少有私市股权投资收购的交易被清晰、详细和深刻地描写过。
这本书旨在填补这个空白。这本书讲述的是一起影响深远的重大收购交易:单伟建博士率领新桥的团队收购韩国银行。
当时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韩国经济陷入风雨飘摇,韩国银行更是面临生死存亡,在这一背景下,由一家美国投资机构收购韩国的这家大型银行,此事对韩国政府及金融体制的影响、对韩国民众的刺激、交易过程的艰难险阻等可想而知。
作为实际操盘者,单伟建博士在这本书中高度还原这次交易的台前幕后。他回顾了从起意、谈判、成交、管理、出售的全过程,其中涉及的政商关系、商业竞争、民族情绪、舆论导向等之错综复杂、盘根错节,都被娓娓道来。历经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加入、政治气氛对跨国收购的影响、谈判人员的数次更换、民族情绪的不断膨胀等不利因素,单伟建及其团队终和韩国政府共同投资约9亿美元,成功收购韩国银行。
在随后的5年内,新桥帮助韩国银行扭亏为盈,实现总资产翻倍至400亿美元以上,终成功以33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出售给渣打银行。渣打银行接手后,表示“韩国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比渣打银行自己的还要好”。可以说,这次并购是资本并购史上的奇迹。书中所呈现的人生智慧、投资理念、权力平衡,都将令人受益匪浅。
对于想要借鉴成功经验以用于并购实战的读者,想要知道私市股权投资机构是如何达成交易并创造巨大价值的读者,想要窥视大国博弈下的金融运作的读者,以及对金融领域跌宕起伏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值得再三阅读。
原文摘录
时隔多年,我回想起来,深感美国外交官的影响力。新桥是美国公司,得益于此。汇丰银行是英国公司,我估计英国就没有这种影响力。美国的大使馆将为美国公司提供服务视为工作职责的一部分,尽心尽力帮助,不是我们去找他们,而是他们找到我们,主动帮忙。从我的经验来看,这不光是在韩国,在中国也是如此。几年后,我率领的新桥团队收购深圳发展银行,美国驻华大使也是关怀备至,还主动出面拜会监管部门,表示重视。如果一个国家的外交机构和外交官为本国的公司服务到这种程度,岂非很好地维护了本国的利益?
读者评价
书写的十分详尽,每个细节都能看出交易推进的举步维艰和项目谈判的旷日持久。从揣摩谈判方心理,匹配不同层级的利益诉求,紧跟局势调整方案,借用媒介制造舆论压力,再到谈判方变更后承受的power play和出尔反尔,数以年计的谈判拉扯中,无数日日夜夜强压下协调各种stakeholders龟速推进。真的是超乎常人的耐心与坚持。
我看到的是一场非常卓绝的商业谈判,我不觉得韩国当时政府的判断有什么问题,事实上金桥就是买了一个很划算的交易。亚洲金融危机是短暂的危机,本质是一场流动性的金融问题。
而从更长的时间周期看来,这30年在世界全球化的大潮之中,韩国百姓的勤奋和刻苦,在这个世界上拥有足够的竞争力,短期流动性问题带来银行的坏账和估值是会恢复的。但是作者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作者和IMF等机构认为是一样的, 韩国银行缺乏债信文化,不是依据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而是根据政府指令或暗示来向财团发放贷款,因而要求韩国政府将因金融危机而国有化的汉城银行和韩国第一银行卖给外国投资者。在1998年底前,韩国政府至少要签订一个协议。
当然经历过美国08年金融危机的我们知道美国在那年做了什么,什么欧美债信文化在我看来就是扯淡。
不管怎样这个协议,正好是金桥签了。实际上在韩国签署这个协议的时候,就已经半个身子跳进了坑里,这个协议才是金桥真正最后胜利的原因,而不是作者的专业和坦诚。
也因为如此,谈判双方的核心判断自然难以弥合,作者的团队不断利用IMF、美国大使馆等等方式施压,而那个姓李的副总理对宏观的判断,谈判节奏的把握远胜作者,在完全没有撕破脸的情况下辗转腾挪。当然最后,我其实是觉得金桥的运气很好,最后真的成功了。
我可以这么比较一下,现在中国民生银行在港股的估值是0.13pb,如果现在中国央行和证监会允许,有一个人能够用这个估值,从二级市场买入51%的民生银行拿到经营权,然后同时拿到了对大陆政府一半坏账的卖还权。然后接下来这人为民生引入管理团队,这个团队全部都是外国人,可以完全抛弃之前银行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完全以商业盈利为己任。通过大幅裁员和迅速缩表企业部门,做大零售信贷(做零售信贷是对估值提升最明显的,因为银行三大块,零售,企业和金融市场,企金和金市的质量情况通常难被彻底评估,可以参考招行)。然后5年以后民生恢复了1.2pb,这人卖掉了,赚了几十倍。
当然这种事情完全有可能在某一天发生,但是我不觉得这是什么债信文化改造的胜利,我只会觉得这是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掠夺 。更不用说什么高傲的社评“请韩国人挺好了,韩国第一银行根本不是什么宝石,它只是一个石头,但是现在(引入美国资本)以后我们会有机会让它变成宝石”。
并且,我也没觉得作者引入的团队很厉害。风控当然是对银行来说最重要的东西,但是显然作者并没有经历和理解一个真正的大型银行应当如何运作,银行是一种特别的金融机构,其本身可以通过自身信用进行货币创造。对于一个有理想的银行管理团队,除了风险,我认为规模和银行整体资产布局是最重要的。风险当然很重要,但是往往风险是可以通过结构来调整优化的,尤其对大型银行来说,不顺着政府的方向一起为企业努力就注定会掉队。华为当年崛起的背后和国开行的支持就是典型的例子。
韩国第一银行从前几名的第一梯队,到现在变成落后的渣打韩国银行,其实体现了这个经营立场带来的结果。海力士抽贷的事情侧面体现了新桥对韩一价值观其实不和韩国政府甚至自己引入的银行管理层同调。作者为首的董事会只想迅速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做好报表,而在银行经营中没有尽力去做一个韩国本地银行应当做的事情。金融危机过去之后,真正给其团队带来最大助力的在我看来不是其管理能力,而是全球不断扩张的充沛流动性,还有韩国迅速恢复的经济。商业银行有其很强的周期性和滞后性,当然也拥有其他传统商业机构所没有的权力,在一个扩张向上的经济体当中,获得一个漂亮的ROE指标并不困难。或许作者完成了一笔非常成功的交易,但是我更多是为韩国第一银行以及背后的大宇集团的覆灭感到惋惜。
突然想想,如果当年中国可以组织一个财团去把海力士收了该多好,就我知道的,合肥长鑫和福建晋华在十年之后为了拿出比sk海力士落后10多年的技术,晋华福建省政府砸了60亿美金吧,长鑫应该砸了100亿美金,太可惜了。
看完这本书我非常敬佩作者和其团队的专业和弃而不舍的精神,但却让我对自己从事这么多年的金融行业更加焦虑,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通过毫无责任心的为世界注入超过其社会发展速度的资金量,引导各国政治家的过分的贪婪,引诱各个发展中国家用短视的目光和指标评估和安抚社会,然后在其脆弱暴露之后再通过自身深厚积累的资本将其剥削。
经过了数十年的扩张,当全球的财政已经几乎到达杠杆的极限,中国也面临房地产的巨大金融威胁,作者的太盟即将上市,我相信大约在2030年会是作者这种资方金主大展拳脚的好时候。但是我认为中国需要走自己的金融道路,中国需要让中国变得更加美好,而基于欧美新自由主义价值观之上的那些PE,不管中资美资,最好少一些